• 活的城市 对绿色基建的重新思考

    26 November 2014

    最近在新加坡举行的绿色设计览(Design Green),邀得三位著名工程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担任主题讲者,在名为「走进设计师的工作室」(Inside the Designer’s Studio)的一系列研讨会上分享见解及心得。

    School of the Arts_Singapore_(c) Darren Soh

    研讨会分作两部份,首部份是由这几位业界翘楚分享各自在专业领域上,如何为推动环保议程,特别在建筑环境实践方面作出的贡献;接着的答问环节,透过主持人及观众向演讲者提问并促进交流。

    驻新加坡办事处的奥雅纳首席工程师Mike King,曾负责监督令人惊叹的新加坡体育城项目,于研讨会上发表由奥雅纳撰写的全方位报告《Cities Alive – Rethinking Green Infrastructure》的精要;这份报告乃由事务所内的园境建筑团队与远见+研究+创新团队携手合作而成,倾尽事务所内不同界别的专才心血。

    奥维纳于1946年由欧夫奥维纳(Ove Arup)爵士在伦敦创立,是一家独立的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和顾问事务所,提供范围广泛的建筑环境技术服务,在38个国家设有90个办事处,员工人数达一万一千人。

    远见

    「绿色基建」(Green infrastructure ,简称作GI)定义为我们的城市环境中的开放空间、自然保护区、城市林地和公园;绿化街道、广场和公共地区、可持续排水系统和健康水道、行人路,以及小规模的环保屋顶、墙壁和外墙。 奥维纳的远见团队先发掘和监测会对建筑及整体社会环境构成重大影响的趋势与议题,然后着手研究影响这些建筑环境的重大挑战及其所涉及问题,并提高业内人士及公众意识。

    「『活的城市』绿色基建为本的方针旨在为人类与野生动物创造更健康、社会凝聚力更强、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环境,以及一个紧扣相连城市生态系统,内置一系列的适应举措以应对风暴、洪水、高温、干旱等气候变化及保护环境免受污染。」Mike King指出。

    「奥雅纳的变化驱动因素  Drivers of Change )计划,列举正改变我们社会、市场及建筑环境的最新鲜关键全球性问题和趋势。 九个专题组别,包括:城市化、 人口、 贫穷、能源、 水、 废物、 食物、 海洋和气候变化,乃由我们于全球举办工作坊,汇聚数以千计参与者回应所归纳得来。 每个专题组别包含 25 张纸卡,利用文字、 图片、 图表、 小知识及数据去描述和说明每一个问题。 

     所有的变化驱动因素当中,以城市化与我们的都市最为息息相关,尤其考虑全球的城市人口预计会由2000年和2050年之间增加一倍。 这相等于每一天有18万人涌进城市,或正建造新城市,当中95 %的增长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目前全世界的城市人口,有三分之一人正处于联合国(UN )所界定的贫民生活状况。

     「我们的设计该实践什么目标?我们必须严格地审视客户简报,再使其变得更全面。我们必须超脱只聚焦建筑物本身的狭隘视野,并自问:项目会造成怎样的生态后果?」- 摘自欧夫奥维纳爵士《Ove arup: The Philosophy of Design》

    无所作为的代价

    以自然环境这个转变驱动因素Bird's eye view Gardens by the Bay Singapore_(c) Darren Soh进行探讨,Cities Alive提出了一种经济的方式来应付城市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并带来显著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人口增长、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污染严重和城市化乃人类面临的所有最重要的全球性挑战,这些挑战在城市更是无处不在,城市的环境质素尤其脆弱及受到严峻威胁。 随着人类正迈向可持续的未来,让城市适应及解决这些当代难题至关重要。

    鉴于这些所面临挑战的规模,以可持续方式发展有其急切需要,而幸好在各级政府已非常普遍。 在1987年,联合国的布伦特兰委员会希望能团结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2006年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斯特恩报告讨论了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其主要结论是,对气候变化尽早采取有力行动的益处远远大于旁观。

    「绿色基建在应对21世纪挑战中的作用不容低估。它是一种天然并能提供服务的基建,往往比以水泥建成的,更具成本效益、更有弹性、更能够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目标。」 -摘自《绿色基建:土地用途综合化》,英国园境学会立场声明(2013)

    我们未来将变成什么面貌?

    随着人口增长和大规模的全球城市化,我们又该如何扩展现有城市和建设未来的城市,让它们成为安居乐业之土,令居民快乐及健康地生活?

    「绿色基建从不是全新概念,更不是什么艰深物理,当中大部分其实是直觉。」King 续说:「自然世界中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对我们的福祉和经济繁荣极其重要,但在传统的经济分析和决策一向被忽视。绿色基建是目前协助我们去管理如水灾或热浪等环境风险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其难题在于如何科学量化其效益,说服政府、企业和发展商相信这概念的实际及有形好处,并共同实现愿景。」

    清楚地计算成本、 效益和为项目建立可持续模式进行保养维修非常重要。 另外,发掘和采纳新技术,令空间质素提升、降低运作与保养成本,并确保绿色基建计划具备长期生存能力。

    绿色基建效益

    1.社会效益: 重塑城市社区Solaris_Singapore_(c) Arup

    2.环境效益: 智能、 具适应力的环境

    3.经济效益: 城市资源流

    「有关融入自然元素设计方法的社会效益篇幅方面,「重塑城市社区」这一节探讨我们应该如何鼓励对健康和可持续城市生活方式的投资,以增强社会凝聚力。 

    利用大自然改造城市

    「纽约的High Line 空中花园」激发起公众的想像力,在全球层面上,对城市绿色空间重新定义,并扭转大众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固有观念;它展示如何利用过时城市基建活化为优质城市空间,以及当地社区成功管理如斯规模的项目的诀窍。 

    「纽约一项研究指出,当每平方里多种植343 棵树木,四至五岁儿童的哮喘发病率,就会下跌了四分之一,早期儿童哮喘中的减少29%,被发䙹与街道上广植树木有关连。」

    他补充说,研究证实高度绿化环境中的居民体育锻炼次数,比较居于最少绿化地区的人多出3.3 倍。 「英国林业委员会的报告指,非运动人口减少1%,就能为经济提供每年高达14.4亿英镑的效益。」

    纽约的High Line空中花园,是社区领导市容再生计划的模范,成功加强该社区居的身份认同,而且项目的每个阶段均有居民组织「Friends of the High Line」统筹,定期与居民及商户磋商。

    将废弃工业用地转变成具生物多样性的「市肺」,不但提高社会凝聚力和减少犯罪率,同时亦改善工作生产力。 「能从办公室窗外看到绿色景观的上班族,因病请假次数比起只有高楼大厦景观的少23%。同样地,该群上班族的工作满足感亦较强。」

    「人们希望重新与大自然连接,想把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用作生产清洁空气和干净的水、美味的食物和良好微气候。他们认识到需要迫切进行碳捕捉并创建充满野生动物的环境,同时,他们希望免受洪水灾害,为自己的健康和福祉着想获得土地。园境建筑师是实现这些愿望的不二之选,他们的专业资格最为合适。」- Merrick Denton Thompson OBE, CMLI, 摘自《绿色基建:土地用途综合化》英国园境学会立场声明(2013)

    对环境的好处

    智能化及适应力强的环境能长期适应气候变化,创造智能化及相互连接的风景,并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树木亦能改善交通。 高耸树木令街道感觉较窄从而减慢司机车速,更紧密地放置树木以营造速度错觉亦达致类似效果。

    芝加哥的绿色小巷(Green Alley)计画,根据降雨量将增加的评估,及早重新设计具冷*热胀及渗透性更强的街道。 城市规划师现时均会在规*时,内置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这城市小巷数目超过13,000条,覆盖超过1,900 英里的地区。 占地达3500 英亩的小巷不透水表层,面积相等于大约五个中型机场。 由于雨水未能渗入地下,令芝加哥容易出现水浸。

    由于改造既有雨水排水系统的​​成本过高,芝加哥改以铺设让雨水穿透的路面,建造集水池收集雨水后再疏导至地下,以及高反照率的路面反射太阳光以降低热岛效应。

    更新城市空间

    「如果您规划为汽车和繁忙交通而建的城市,你就会得到汽车和繁忙交通。若你的城市为人及地方而建,你就得到人及地方。」-奥维纳SlimCity知识卡( 2011)首尔清 溪川

    昔日的清溪川被一条三线行车Labrador Boardwalk_Singapore_(c) Jeremy San的高架道路覆盖成为暗渠,成为该市交通最挤塞及最污烟瘴气之地。 李明博竞选首尔市长时,以改造首尔这块最受污染的地区成为公园作为主要政纲,他不但成功当选,继后更登上总统之位。

    昔日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成功改造为公园,每天吸引了64,000人次来访。 该区环境温度下降摄氏3度,生物多元性增639%,土地价格上涨了三至五成,而且仍在上升。

    公园保留了一些已拆除的高架道路遗迹,作为当年这场正邪生死战役的纪念志铭,当中包括几个高架道路的桥墩,提醒人类不会再犯上这种规划上的错误。

    故此,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及认同识绿色基建设施效益的重要性,配合适应能力在气候变化的角色,反映了绿色基建的不可或缺性正日益受到重视。

    未来

    「在已发展国家,2050年将标志着自小娴熟运用各种智能设备及物料的数码世代正式投身社会,他们将见证把人类如何互动重新定义的技术突破-不仅是人类之间,甚至是与周边环境的互动。」King说。

    他预测我们将来会活在一切都能即时操控的城市,而且城市结构的所有元素,都会属于单一智能「物联网」体系的一部分。 设计师需要考虑未来的形状和味道,及其带来的变化与挑战。 理想情况下,每个项目的寿命应是无限,因为完美的项目将能够适应、 改变和缓和影响。

    「这或在现实中难度更高,但项目为着安全与繁荣的缘故,仍该运用长期策略思维。」

    「为了确保将来,设计师需要再三考虑项目建成后由谁来使用及保养的问题。透过教育使用者和客户大自然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他们就会薪火相传,确保珍贵、兼具多重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会得到爱护及传承下去。」

    Video
     
    Gallery

    no images were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