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綻放如花   后立兵群

    25 November 2024

    以洋紫荊作為設計靈感的 The Henderson ,其曲線外形不單為中環景觀帶來視覺平衡作用,更為城市引入更柔和及更可持續發展的設計;這座地標級建築物充滿著創新風格,並在不同的細節中擁抱高端建築科技。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地產策劃部高級副總經理吳樹強表示:「The Henderson 位於中環核心區的東西軸線之上,被兩排宏偉的建築物所環繞著;這些強勢、剛性的高樓,嚴如一排排列隊的士兵,橫跨了整個維港岸上。所以,為何不在中間引入一位公主或女皇呢?」。所以 The Henderson 的設計就是跟隨著這個獨特有趣的概念而展開,為方正規劃的香港城市景觀帶來一抹溫柔。

    建築物由舉世知名的建築公司 Zaha Hadid Architects 所設計,靈感來自香港的市花洋紫荊,外型如雕塑般從平地生長出來。大樓位於中環和金鐘之間,面對著由貝聿銘設計和外形不對稱的中銀大廈,並鄰近由 Norman Foster 設計的滙豐總部。The Henderson 在充滿棱角的建築群中加添了優雅的對比,綻放成為廿一世紀香港的嶄新地標。

    被遮打花園、琳寶徑休憩花園及香港公園簇擁著,The Henderson 與四周的行人天橋網絡相連,融入城市肌理,將參數化設計與宜居性結合,反映著連貫城市歷史和對周邊環境的尊重。

    全城期待的 The Henderson 將於 2025 年 3 月 正式開幕,正好趕上了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的展期,建築背後的願景也越見清晰;是要創造出一個能成為當代的建築承傳,同時可以成為走向未來、與時並進的新銳建築。

    吳樹強捕捉 The Henderson 的精髓而說:「這建築物既著眼於未來,同時也向過去致敬,是城市森林中的『小皇后』」。

    曲面玻璃幕牆的挑戰

    The Henderson 的全曲面玻璃幕牆在香港實屬罕見,擺脫多面玻璃結構建築的常規外型。從雙曲面造型,到製作這些專門的玻璃板都是充滿著技術挑戰,要完成這個項目殊不簡單。

    吳樹強回憶著充滿變數的項目初期說:「我們當時不知道誰能夠完成這個設計。」即使項目與全球頂級的玻璃製造商合作,在最初仍是充滿挫折,雙曲面玻璃的公差及光學變形問題,差點使項目一度陷入困境,凸顯設計上前所未有的難度。

    由於項目管理層需要看到具體證明,才能相信設計並非天馬行空。這導致需要製作出一系列詳細的樣板測試,而這些並不僅是形式上的流程,而是要得到批准所需的重要步驟。

    吳樹強解釋:「管理高層參觀過這些樣板後均穫益良多,尤其是對公差、光學變形和塗層有更深入認識。」這些樣板測試成為試驗場,讓團隊即時修正方案,並實時找出解決辦法。

    除了樣板測試,廣泛使用的研究及「數碼模具」技術,有助公司解決公差及光學變形的問題。每塊玻璃板中複雜的弧度必需非常準確,採用的數碼技術成為關鍵,並可確保每塊玻璃均可完美嵌入框架。

    吳樹強指出:「沒有數碼模型技術,根本無法完成建築物。」

    這樣的精確程度,還促成一個大膽的決定:生產時不會保留備用玻璃板。取而代之的是製作過程的精準度,意味著可按需生產替換玻璃,並保證同樣高準確性,展示項目對先進技術的信心。

    外牆韌性:以創新應對不測風雲

    颱風對香港的高層建築帶來持續威脅,為應對這些挑戰,The Henderson 團隊開發出一個稱為「外牆韌性」的設計概念。

    吳樹強說出:「颱風期間構成威脅的不僅是強風壓力,飛散物體才是真正的威脅。」

    玻璃板的設計是以受控方式破碎,即使損壞後,且在維修前,建築的外觀依然可保持視覺上的完整。這種方法為不可預測的災害帶來緩衝,當建築面對大自然的無常時,仍能保持完整,並應對氣候危機中的極端天氣現象。

    除了美學和堅韌,幕牆在建築的可持續發展策略中也發揮關鍵作用。專利的太陽能幕牆降溫裝置、智能百葉窗及可開啟的窗戶,均由智能系統控制,並實時從屋頂及街道收集天氣數據。這些智能功能不僅為現代生活帶來便利,促進行為改變來有效減少能源消耗,但卻不影響環境舒適;這些措施共同實現運營階段的碳排放量減少了四至五成,最終長遠目標是達至碳中和。

    吳樹強更指出:「我們盡量使用數碼技術來提高精準度,並可減少浪費。」這種可減則減的理念滲透到建築設計的各個方面,可持續性是核心原則之一。

    在經歷初期的困難後,團隊的堅持和創新得到回報,最終成功製作特製的雙曲面玻璃板,成就 The Henderson 獨特的外牆設計。結果不僅符合設計的美學和技術要求,還能面對香港嚴苛的天氣條件,保持韌性。

    嶄新式幕牆

    The Henderson 的另一個獨特之處,為國際拍賣行佳士得度身訂造的「凹進式立面」,配備定制的旋臂式起重機系統。隨著佳士得每個月舉行的展覽,系統能有效運輸大型及沉重的藝術品。定製系統強調建築適應力強,展示 The Henderson 不僅是一個靜態結構,而是一個為滿足甚至超越租戶要求而設計的靈活空間。

    The Henderson 還率先引入能在多個平面上展示數碼內容的多媒體外牆,而不會影響建築的簡潔外觀。吳樹強指出:「這不像典型的 LED 廣告牌那樣突兀。」

    當多媒體外牆未被使用時會融入外牆部分,避免傳統屏幕突兀的外表。在啟動時,可以顯示同步訊息及圖像,讓建築成為城市景觀中的一個動態部分。

    建築團隊的熱情和前瞻

    從一開始,The Henderson 的構思就是從香港的高樓大廈景觀當中,加入一個象徵創新與優雅的「皇后」。過程卻充滿困難。從建造精密的曲面玻璃外牆到應對複雜的地鐵網絡,使這個現代工程技術的項目極限不斷受到挑戰。

    然而,正是建築專業團隊的熱情和前瞻,確保項目得以實現。吳樹強所說的「不要視問題為問題,要將它看作一個能做得更好的機會」,讓團隊面對困難時亦能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確保項目順利進行。

    The Henderson 不僅是城中的一座新大廈,亦將會成為香港建築標誌的象徵,為城市的發展朝向更加周詳及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猶如從靈感來源的洋紫荊,建築既細緻精美,又展露恆久標誌的象徵,為香港作為世界上擁有最引人入勝的景觀,在硬朗建築風格中以溫柔的點綴。The Henderson 標誌著憑藉創造力、合作和堅定不移的奉獻精神,使遙不可及的願景也可實現。

    More 头条
    司徒拔道一號: 友邦保險集團總部大廈
    友邦保險集團總部大廈曾經是中環以外的首幢商業高樓, 重建之後成為了全港首個「都市園區」。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
    踏進瑞士阿彭策爾 寧靜奢華度假別墅
    由巴伐利亞木材專家 Schotten and Hansen 與國際級室內建築師 Ina Rinderknecht 攜手合作,設計取材以大自然為藍本,並融合尖端木材科技,打造出位於瑞士山區的費恩布利克 (Fernblick) 別墅。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當 Ina Rinderknecht [...]
    新綠建通才專業培訓課程現已推出 發揮無限潛能 共建綠色建築未來
    氣候改變為我們帶了極大挑戰,香港特區政府在2021年已發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以四大減碳策略帶領香港於2050年前邁向碳中和,並加強減碳中期目標,力爭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
    繁花盛開的澳洲花園
    2013年,景觀設計師 Phillip Johnson、園藝學家 Wes Fleming、及 Trailfinders 團隊,在倫敦著名的皇家園藝學會(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切爾西花展(Chelsea Flower Show)設計並且建造出「澳洲花園」。作品不但屢獲殊榮,更為澳洲首次贏得金獎及最佳展示獎!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十年過後,Phillip Johnson [...]
    深圳提升 – 為城中村建新藍圖
    [...]
    「美美與共和而不同—連接大都會」 吉隆坡-南京-香港建築巡迴展(香港站)於啟德AIRSIDE 正式揭幕
    (2024年2月23日,香港)由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主辦、香港建築師學會為合作伙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創意香港」) 為主要贊助機構的「美美與共和而不同—連接大都會」吉隆坡–南京–香港建築巡迴展 (「建築巡迴展」) 已於2月23日在啟德AIRSIDE 正式揭幕。 (Click here for [...]
    推動香港邁向碳中和: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輝煌的一年
    氣候變化現已不再是遙不可及,而是迫在眉睫的威脅。作為推動綠色建築的先驅,以及綠建環評的認證機構,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議會)一直走在最前線,與政府、業界和公眾攜手合作,加快推動綠色建築發展,以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為目標。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成功領導綠建十四年 [...]
    華懋集團「如心園」木化石公園 全亞洲現存擁有最大規模木化石藏品的城市公園
    (2023年 12月 29日,香港)華懋集團(下稱「集團」)打造全亞洲現存擁有最大規模木化石藏品的城市公園— [...]
    全新鰂魚涌海濱社區休憩空間「舍區」落成
    (2023年6月17日,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