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心橋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受廣州市建設投資開發公司委託,是一座弧形傾斜人行天橋,是一項重大技術和工程的成果,提升該區的建築美學和功能的優勢。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海心橋是廣州第一條跨珠江人行景觀橋,位於CBD核心區,北接二沙島藝術公園,南連廣州塔。 上游距廣州大橋約300m,下游距獵德大橋約1600m,是便捷聯繫兩岸慢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心橋是廣州第一條跨珠江人行景觀橋,位於CBD核心區,北接二沙島藝術公園,南連廣州塔。 上游距廣州大橋約300m,下游距獵德大橋約1600m,是便捷聯繫兩岸慢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州城市核心區被珠江分隔,兩岸是世界級都市風光。這裡缺的不僅僅是橋,而是具有聯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間。步行橋方案以曲線形態聯繫南北,融入兩岸現有步行系統,充分尊重中軸的空間秩序。步行橋以開放姿態環抱城市中心,形成朝向珠江核心景區的最佳環視觀景面。
體現當地文化
橋樑的設計理念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特徵,橋型吸取了嶺南文化水袖、古琴的形態,橋面景觀靈感源自當地水上花市。橋面不拘泥於傳統橋樑解決思路,因為引入了花舟而分隔出東、西兩側空間,作為城市客廳的延續,比單純的市政橋樑更具活力與人情味。
橋面創新性地通過主梁兩側高差形成高低橋面,巧妙地布設了花池、看臺及上下兩種通行空間,兼顧了體驗與高效,給予了各類行人的通行和觀景的需要,形成了對比鮮明的橋面空間質感,提升了城市活力。
橋面採用了坡道順接的方式銜接兩岸步行帶,使人們能夠專注且放鬆的觀賞風光,而無需不斷留意腳下,以保證城市公共體驗的連續與流暢。 加以溫潤的實木扶手,避免高光反射的幕牆表皮,避免光源直射眼睛的泛光設計,防磕碰的倒圓角設計、噴霧降溫等人性化細節,滿足殘障人士與兒童友好的使用體驗。
創新技術設計
橋面採用分幅設計,便捷聯繫各向人流,融入城市聯通功能。 主橋跨度198m,主拱向東傾斜10°,高56m,矢跨比1/3.4,主樑中跨寬15m,最寬處約20m。 它是世界上跨度最大、橋面最寬的曲梁斜拱人行橋。 橋樑平面以3段圓相切組合而成,橋樑立面的拋物線拱實現了兩岸天際線的柔軟過渡,橋樑輕盈通透的體量,能避免對珠江視線通廊的遮擋,成為重要的公共地標。
海心橋是建築師採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方式設計的步行橋。 它不只是一座橋,它是城市的活力場所、公共紐帶。 橋面給所有市民提供了一個無門檻的城市公共空間。 開通一年來,人們在橋上晨跑、散步、休憩、打卡,進行少兒科普教育、黨建活動,節慶時在橋上觀龍舟、賞煙花等等。
另外,在這裡還舉辦過橋上音樂會,也做過馬拉松的終點,很多設計時未曾預料的大小不一的城市公共活動,都喜歡選擇它作為場地。 就區域尺度而言,海心橋已經成為代表城市公共空間的名片; 在消費者的視角中,海心橋也已經是獨具特色的承載公共活動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