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会区与建筑设计

    14 December 2011

    香港建筑师学会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为庆祝学会成立五十五周年,于十一月举办了一个名为「都会区与建筑设计」的会议。是次会议于香港会展览中心举行,长达一整天,展现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动向,以及建筑设计于城市规划所担任的角色。而是次会议吸引了多过六百名专业人士﹑学术专家及专上学生来参加。

     

     

    所谓「都会区」,可定义为一个由数个邻近大都市所粗略组成的群体网络。对于这现象,二十位本地及海外专家分享了他们的想法,提出了在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及都市化下,人类如何能够于都会区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于会议中演说了开幕辞,他预计香港将成为珠江三角洲流域的都会区的一部份,故指出香港密切需要与邻近城市作出更紧密及更有效的联系。曾荫权先生更引述来自联合国有关人类栖身环境的估计数据,指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及珠海现时共有约一亿五千万人居住。根据中国政府所指,这个都会区将会于2020年前成为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区域之一。曾氏明白到香港的优势众多,指出珠江三角洲「是一个拥有活力的制作业基地,相对其他区域来说是较为富庶的。而珠江三角洲现时亦快速转型,成为国际间培育各概念﹑各创新思想及创意的温床。

     

     

     

    曾荫权先生于展示建筑设计于建立现代香港所担任的角色及所作出的贡献时,指出「宏大的健筑设计不只是把建筑物的外型设计得宏伟,更是要对环境﹑直接用户﹑公司企业及文化传统有良好影响。」曾氏亦察觉到香港面临的挑战愈来愈大,说道:「现时最紧迫的挑战为跨境联系。」而跨境联系需要珠江三角洲的各地市长久合作发展,促进地区内的交通设施,以及经济和社会的融合。会议的主讲嘉宾包括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女士﹑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嬅女士﹑市区重建局主席张震远先生,以及数字知名建筑师,如严迅奇先生﹑黄锦星教授﹑保罗 • 卡茨先生 (Paul Katz)﹑丹尼尔 • 李布斯金先生 (Daniel Libeskind)﹑基思 • 格里菲斯先生(Keith Griffiths) 及通过视频联播演讲的雷姆 • 库哈斯先生 (Rem Koolhaas)。于会议上,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女士分享了她对「如何把城市变得更为优秀」这主题的第一手观察及理解。林女士以简报的形式,展示了她于多个外国城市,如伦敦﹑纽约﹑巴黎及新加坡等地旅游时所拍下的照片。林氏指出香港是一个独特的城市,大自然及快速都市化能于此共存;可是这城市亦存有不少问题,如污染﹑城市衰落﹑街道生活的损失及垄断式购物商场的存在。林氏亦引用一位美籍都市激进份子骓各沛斯 (Jane Jacobs) 的意念,强调以上所提及的城市问题均是由城市的成功所引致,并不是由城市的失败发展所引起。若一个城市想达到成功,强大的领导及行政能力﹑公营及私营机构的合作关系﹑长远规划的承诺以及政府﹑企业及小区的共同愿景均是需要的。

     

    参考自多个成功发展的城市,林女士披露了政府未来的计划,包括于多个市区,如红磡及观塘兴建更多的海滨长廊,以及把东九龙 (即启德﹑观塘及九龙湾)发展为香港另一个中心商务区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成为香港的第二个「中环」。此外,林氏于纠正曾荫权行政长官于施政报告中「东九龙」所包含的地区时,说道:「那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品牌」,引来听众的连番笑声。来自纽约的建筑师丹尼尔 • 李布斯金先生发表了一篇热情的演讲,提出了有关建筑哲学的无形素质。他指出建筑是一种不明的语言,不是只影响着印于明信片上的景色。他提出倘若没有建筑设计,都会区便会瓦解成一个毫无个性特色的非存在实体。李布斯金先生亦表示自己为建筑设计的情感力量所著迷,说出建筑设计能激发人类的情感及弱点,尤其是一些具传统性及历史性的建筑设计;而纵使这些情感力量往往是隐含于建筑设计,但人们却莫名奇妙的能够感受到。同时,他亦对建筑师提出建议,表示「把旧时的东西复制往现代的空间是不可行的」,敦促建筑师从传统学习,继而创作出能与用家产生情感联系而又属于自己的建筑设计。

     

     

    另一方面,严迅奇先生的演讲则着重于表现建筑设计如何改善建筑用家的生活。由于严氏相信建筑设计是一种能解决问题的艺术,可为人类的生活环境及精神状况带来良好的影响,这最终能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共同好处。严迅奇先生更展示出他以前所参与的项目的设计图表作研究案例,这些设计图表均表示出严氏把建筑物的人性及功能性作出认真考虑。例如,他决定把位于添马舰的新立法会大楼的人行道建于一个缓坡上,用以确保行人能享受到海港的景观。最后,严氏以「要外观漂亮还是要有效实用」这问题来总结演讲,指出这问题对建筑师来说最能反映出现时都会区的现象。亚洲数个最高摩天大厦的建筑师保罗 • 卡茨先生解释城市密度是达致可持续未来的关键。根据卡茨先生以往数个建筑项目的经验,包括数个位于珠江三角洲,由 KPF 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大楼﹑位于东京的六本木新城,以及位于纽约及伦敦的多用途建筑项目,他指出城市密度的增长能令都市成长,并不是令都市无计划地扩展。由于人口密度的增长已证实能增加人类之间的互动及接触;故能提供多种用途,如零售用途﹑留有文化特色用途及保护环境用途的高楼大厦于都会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卡茨先生亦指出欧洲国家对于高楼大厦的态度正在转变。他说道:「欧洲国家曾经认为高楼大厦的兴建是极为自私的。」他们有这想法是因为他们意识不到城市的经济力量能靠城市密度的增加而增长。因此,建筑师是有社会责任把建筑的灵感及魔法注入高楼大厦中,使高楼大厦不再单单被视为一种房地产发展项目。卡茨先生亦指出:「我们看到了一个能把高楼大厦作为满足人类需要的重大机会。」他更补充说道建筑师能处理一些关于艺术及文化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科学家及工程师没能力处理的。

    Video
     
    Gallery

    no images were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