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隔熱斷橋窗在香港地區的適用性和必要性

    6 November 2025

    周雨禎 暖框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李銘 艾奕康有限公司建築工程外墻部(香港)

    摘要

    隔熱斷橋窗由隔熱斷橋窗框與中空玻璃構成,與普通窗戶相比,具有優越的隔熱性能。在香港,其低U值與低遮陽係數的特性有助於降低建築物的冷暖負荷,從而顯著減少碳排放。斷橋隔熱窗被全球廣泛認可為實現更安全、更環保社會的重要技術之一,並已在全球範圍內應用超過三十年。 深圳自從國家新規將窗戶最大允許U值由3.5 W/(m²·K)降至2.4 W/(m²·K)後,便已採用隔熱斷橋窗。 然而,香港幾乎未使用以及很難推行斷橋隔熱窗戶的應用,值得深入探討。

    本文探討了在香港推行隔熱斷橋窗窗所面臨的層層障礙。第一個問題探討了香港現有OTTV規範計算方法的不足, 該計算方法基於30年前香港的建築和環境條件,但實際的建築和環境條件已經大相徑庭,導致按原方法計算出的結果過於高估建築的實際能耗性能。 第二個問題討論了香港目前的LEED項目在計算窗的熱工性能的計算方法。工程師常以玻璃中心U值作為整體窗戶U值,這不符合LEED的實際要求,導致建築的實際能源效能可能無法達到設計要求。 第三個問題探討了屋宇署(BD)基於結構安全考量對斷橋隔熱材料用於結構構件的審批限制。本文提出了一個簡單且成熟的解決方案以回應結構安全的顧慮。此外,本文亦討論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來在能源模擬與實驗測試方面的計劃。

    關鍵詞: 隔熱斷橋窗、U值、OTTV、建築外墻

    1. 背景

    在19世紀,單片玻璃開始在建築窗戶上使用。爲了改善窗戶的隔熱性能, 美國發明家Thomas D. Stetson 於1865年發明了中空玻璃 (IGU)。 然而,直到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以後,中空玻璃才開始被更廣泛地使用。當時,玻璃製造商開始研發低輻射(Low-E)塗層來提高玻璃的能效,對比普通無塗層透明中空玻璃,低輻射塗層中空玻璃將玻璃的隔熱性能幾乎提高一倍,並將U值降低了50%。40年前,一家德國公司研發了第一個隔熱斷橋窗,即在金屬窗框外部和內部之間安裝塑料條。如今,儘管現代的斷橋窗戶由不同的玻璃和框架型材組成,但使用低導熱材料作為斷橋的最初概念仍然沒有改變(圖1)。

    圖1:現代隔熱斷橋窗

    U值,作爲區分窗戶性能的關鍵參數之一, 它描述了熱量通過窗戶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的傳遞速度。對於窗戶而言, U值越低性能越好。對於整個窗戶系統而言,最佳的U 值通常為0.8 W/(m²·K) 或者更低,這個最佳值由具有良好隔熱性能的窗框和高性能的中空玻璃組成; 而最差的窗戶U值則爲6.8 W/(m²·K)或者更高,這通常是由普通窗框和單層玻璃組成的。值得注意的是,窗戶的U值並非單指玻璃本身的U值,而是窗框與玻璃的区域内加權平均值, 这一点在相关的标准中有明确规定,例如ISO 15099, ASHRAE 90.1, 等等。

    德國是最早採用隔熱斷橋窗戶的國家之一,當時在1990年代,隨著窗戶U值標準從3.1 W/(m²·K)調整為1.8 W/(m²·K),德國便開始從傳統窗戶轉向使用隔熱斷橋窗戶。英國則在2000年代完成了類似的升級。美國和中國在2000年代也開始使用隔熱斷橋窗戶,但當時僅限於寒冷氣候的建築;在熱帶氣候的建築中,直到2020年才開始使用隔熱斷橋窗戶。深圳在過去幾乎所有的建築都使用傳統窗戶,但自從2021年新規範《建築能效與可再生能源應用通用規範》GB55015-2021出台後,最大允許的窗戶U值從3.5 W/(m²·K)降低至2.4 W/(m²·K),因此要求使用隔熱斷橋窗戶。香港則沒有對窗戶U值的要求。Wong(2017)顯示,香港商業建築中最常見的窗戶配置是使用非隔熱斷橋(傳統)框架與低辐射隔熱中空玻璃 [1]。估計香港的典型窗戶U值平均為3.6 W/(m²·K)(見圖2)。

    圖2:自1990年以來的窗戶U值要求

    • 介紹

    隔熱斷橋窗戶的外觀與傳統窗戶完全相同,無論從室內或室外觀察。正是隔熱斷橋使得隔熱斷橋窗戶的熱性能超越了傳統窗戶。為了量化並可視化這一性能,我們使用了THERM軟件。THERM是由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開發的,並且是全球最廣泛使用的熱模擬軟件之一。模擬結果顯示,隔熱斷橋窗戶的優勢包括:

    更高的能效與更低的碳足跡

    U值和遮陽係數(SC)是與窗戶能效相關的主要特徵參數。表1顯示了先進的隔熱斷橋窗戶與配備相同性能低輻射中空玻璃單元的傳統窗戶的U值和太陽熱增益係數(SHGC)。

    表1:窗戶的U值與太陽熱增益係數(SHGC)

    框架佔窗戶面積比例先進隔熱斷橋窗戶傳統窗戶
    U值遮陽係數(SC)U值遮陽係數(SC)
    15%2.0 W/(m2·K)0.253.6 W/(m2·K)0.28
    25%2.3 W/(m2·K)0.235.2 W/(m2·K)0.27
    註: 上述數據中,隔熱斷橋窗戶與傳統窗戶皆使用相同玻璃。 玻璃U值 = 1.6 W/(m²·K),玻璃遮陽係數(SC)= 0.27

    雖然在一般窗戶中,窗框與窗戶區域的比例僅為15%到25%,但窗框對能效的影響卻可高達70%。這是因為窗框的U值約為16 W/(m²·K),是玻璃U值的十倍左右。作為對比,使用熱斷橋技術的最新型窗戶,配備暖框科技隔熱毯和暖邊玻璃間隔,其窗框U值僅為4 W/(m²·K),比一般窗框低75%(如圖3所示)。得益於熱斷橋窗戶的高效性能,建築物的能效可大大提升。較低的U值和遮陽系數(SC)有助於減少香港建築物的供暖和制冷負荷,從而顯著降低碳排放。

    圖3:窗框的U值比較

    冬暖夏涼

    為了評估窗戶內表面溫度, 我們進行了THERM模型模擬。軟件中定義的戶外和室內的環境條件參考香港的環境數據,具體數據如下:

    • 冬季戶外夜間溫度 = 7℃
    • 夏季戶外日間溫度 = 32℃
    • 室內溫度 = 25℃
    • 太陽輻射 = 783 W/m²
    圖4:窗框溫度比較

    圖4展示了先進隔熱斷橋窗與普通窗戶的內部表面溫度之比較。在冬季,先進隔熱斷橋窗與普通窗戶的溫度分別為21℃和16℃;在夏季,則分別為27℃和40℃。這些結果顯示,普通窗戶在夏季過熱或冬季過冷,無法有效抵禦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先進隔熱斷橋窗則展現出卓越的適應能力,能夠維持室內溫度的穩定。

    透過維持穩定的室內溫度,隔熱斷橋窗提升了用戶的舒適度。這種窗戶設計消除了窗框附近的冷熱點,有助於全年創造更為舒適的室內環境。研究(如Seppänen等人2006的研究)顯示,當室內溫度保持在20-25℃時,用戶的生產力將達到最佳狀態的98%以上。而當溫度低於15℃或高於30℃時,用戶的生產力會顯著下降[2]。因此,先進隔熱斷橋窗不但能提高居住的舒適度,更能幫助維持居住者的生產力。

    減少結露

    根據圖4所顯示的窗框溫度以及室內溫度設定為25℃的情況,我們可以預測何時會出現結露現象。圖5展示了在室內溫度為25℃時的露點溫度曲線。對於普通窗戶而言,當室內相對濕度達到58%時,窗戶表面就可能出現結露。而在香港潮濕的冬季,這種情況是相當常見的。然而,對於先進的隔熱斷橋窗來說,需要室內相對濕度達到79%以上時窗戶才會出現結露,這種情況在實際生活中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圖 5:露點溫度與相對濕度圖表

    降低噪音傳遞

    由於聲音震動更容易在一體成型的鋁框中傳遞並形成聲音橋接,因此熱斷橋窗戶中的熱斷橋可視為聲音隔離材料。雖然目前沒有具體數據顯示其差異,但普遍認為熱斷橋窗戶的性能並不亞於普通窗戶。事實上,市面上有許多經過測試的產品,其聲音傳遞係數(STC)達到45,這意味著這些窗戶的噪音控制效果甚至優於4英寸的空心混凝土磚。

    • 研究問題

    全球普遍認為,窗戶是實現建築可持續性和碳中和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為了達到低能耗建築(LEB)標準,窗戶的U值應為1.4 W/(m²·K);為了達到被動式房屋(Passivhaus)標準,窗戶的U值應為0.8 W/(m²·K);而為了達到近零能耗建築(NZEB)標準,窗戶的U值則應更低,達到0.7 W/(m²·K)。這些都無法在沒有熱斷窗的情況下實現。香港距離深圳僅50公里,氣候和挑戰類似,但除了常規窗戶外,幾乎不使用熱斷窗,這似乎有些奇怪。

        在與香港的建築專業人士,包括建築師、工程師、顧問和承包商進行廣泛討論後,最常見的評論可總結如下:

    • 香港將整體熱傳遞值(OTTV)作為建築能效設計的唯一指標,並且法規中對窗戶U值沒有要求。.
    • 對於申請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USGBC)LEED認證的項目,當窗戶U值是由ASHRAE標準要求時,工程師通常將玻璃中心的U值視為等同於窗戶U值,忽略了窗框的影響。
    • 香港屋宇署(BD)因結構安全考量而對批准熱斷窗持保留態度。如果要在項目中使用熱斷窗,必須啟動審查流程,這將額外耗費時間和金錢,且無法保證獲得批准。

    本文將基於相關理論和標準,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 討論
    • 整體熱傳遞值(OTTV)

    “整體熱傳遞值”(Overall Thermal Transfer Value,簡稱OTTV)最早於1975年由ASHRAE標準ASHRAE 90-75引入。OTTV指標的初衷是通過規定建築立面和屋頂的最大允許熱傳遞值,來限制空調系統的能源消耗。基於ASHRAE 90-75,新加坡於1979年制定了亞洲首個OTTV法規(後來更名為ETTV)。ASHRAE和新加坡的OTTV公式均包含三個因素::

    • ① 透過不透明牆體的熱傳導 (Qwc)
    • ② 透過窗戶的太陽輻射 (Qsol)
    • ③ 透過窗戶的熱傳導 (Qgc)

    1991年,香港政府委託J. Roger Preston Co.(JRP)進行可行性研究,探討在香港實施OTTV控制的可能性。根據JRP的報告以及來自建築業界的反饋,香港政府於1995年通過《建築物(能源效率)規例》(OTTV守則),對建築外殼設計進行了立法控制。與ASHRAE和新加坡不同的是,香港的OTTV守則忽略了窗戶的熱傳導(Qgc) (見圖6)。 Hui (1997) 討論過這一原因,指出是由於室內外的溫差相對較小,但並未透露具體數據 [3].

    圖6:香港、ASHRAE和新加坡的OTTV公式
    • 透過窗戶的熱傳導(Qgc)

    自從JRP得出有關透過窗戶的熱傳導 (Qgc) 的結論已經過了三十年。自1991年以來,設計準則、標準、技術,甚至是環境溫度都已經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會顯著影響工程結果和結論的準確性。由於JRP的報告無法取得,因此有必要重新再現原始情況以進行進一步的評估。

    被忽略的部分,即透過窗戶的熱傳導(Qgc), 以使用ASHRAE 90-75中的公式(1)來計算,如下所示:

    Qgc = Uf×Af×(ToutTin)                                                                                                                                                                      (1)

    其中

    Uf = 窗戶的U值,例如3.6 W/(m2·K)

    Af = 窗戶的面積,例如占整個外牆的40%、50%、60%

    Tin = 室內溫度,例如25.5℃

    Tout = 室外溫度

    關於室外溫度Tout 的取值, 討論了三種情況:

    i) Lam等人 (1993) 收集了1980年至1989年5月至10月的戶外溫度,平均值為27.3℃ [4].

    ii) 採用與Lam相似的方法,獲得了2014年至2023年期間的平均值為28.2℃(見圖7)。

        iii)   根據2021年ASHRAE手冊-基礎篇中空調規定的戶外溫度為32.0℃。

    圖67:香港地區平均戶外溫度(1980-1989, 2014-2023)

    透過窗戶的熱傳導(Qgc) 隨後可得出(見表2A)。

    表 2A: 透過窗戶的熱傳導(Qgc)

    參數窗戶的面積占據外墻的比例Af室外溫度Tout
    i) 27.3℃ii) 28.2℃iii) 32.0℃
    透過窗戶的熱傳導(Qgc) (單位: W/m2)40%2.63.99.4
    50%3.24.911.7
    60%3.95.814.0

    我們知道,最初於1995年制定的 OTTV 標準將 OTTV 限值設為 35 W/m²。而目前的 2019 版本以及 BEAM Plus 2.0 都將 OTTV 限值設定為 21 W/m²。正如先前所解釋,香港的 OTTV 標準(35 或 21 W/m²)僅考慮不透明牆體的熱傳導(Qwc)與窗戶透過的太陽輻射(Qsol),但如果如 ASHRAE 90-75 所要求地也考慮窗戶的熱傳導(Qgc),則可以計算出 Qgc 占總 OTTV 的比例(見表 2B、2C)。

    表 2B: 窗戶熱傳導(Qgc)占總 OTTV 比例(1995年版本)

    AfQwc + QsolTout = 27.3℃
    QgcTotal OTTVQgc to Total OTTV
    40%35.02.637.66.9%
    50%3.238.28.5%
    60%3.938.910.0%

    表 2C:窗戶熱傳導(Qgc)占總 OTTV 比例(2019年版本)

    AfQwc + QsolTout = 28.2℃Tout = 32.0℃
    QgcTotal OTTVQgc to Total OTTVQgcTotal OTTVQgc to Total OTTV 
    40%21.03.924.915.6%9.430.430.8% 
    50%4.925.918.8%11.732.735.8% 
    60%5.826.821.7%14.035.040.1% 

    表 2B 顯示,Qgc占總 OTTV 的平均比例僅為 8.5%,這可能是最初 OTTV 標準忽略此項的原因。而表 2C 顯示,隨著 OTTV 限值收緊與室外溫度升高,Qgc占總 OTTV 的平均比例上升至不可忽視的 18.8% 與 35.8%。

    • 不透明牆體的熱傳導(Qwc)

    根據《香港 OTTV 規範》,不透明牆體的熱傳導(Qwc)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方程式 (2))進行計算:

    Qwc = Aw × U × α × TDEQw                                                                                                                                                                    (2)

    其中,

    Aw = 不透明牆體面積(例如外牆總面積的 60%、50%、40%)

    U = 不透明牆體的熱傳導係數,例如隔熱差的牆為 3.2 W/(m²·℃),隔熱良好的牆為 1.0 W/(m²·℃)

    α = 不透明牆體的吸收率,例如 0.6

    TDEQw = 牆體的等效溫差,例如 5.26℃

    藉由上述公式,可計算出不透明牆體的熱傳導(Qwc),如表 3A 所示。

    Table 3A: 不透明牆體的熱傳導(Qwc)

    參數不透明牆體面積占據外墻的比例Aw熱傳導係數U
    隔熱差 3.2 W/(m2·℃)隔熱良好 1.0 W/(m2·℃)
    不透明牆體的熱傳導(Qwc) (單位: W/m2)60%6.11.9
    50%5.11.6
    40%4.01.3

    在 1990 年代,大多數建築物尚未使用具有隔熱功能的不透明牆體。但自 2020 年以來,由於 OTTV 標準變得更加嚴格,越來越多建築採用隔熱牆體。因此,將不透明牆體的熱傳導(Qwc)與窗戶的熱傳導(Qgc)同時進行比較,是合理的做法,詳見表 3B。

    表3B: 不透明牆體(Qwc) 與窗戶(Qgc) 的熱傳導, 單位: W/m2

    Aw/Af不透明牆體的熱傳導(Qwc)窗戶的熱傳導(Qgc)
    1990s 隔熱差2020s 隔熱良好1990s Tout = 27.3℃2020s Tout = 28.2℃
    60/406.11.92.63.9
    50/505.11.63.24.9
    40/604.01.33.95.8

    表 3B 顯示,在 1990 年代,Qwc 明顯大於Qgc,這證明了Qgc相對不重要,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初版 OTTV 規範中,Qgc被忽略。然而,在 2020 年代,由於 OTTV 標準更加嚴格,越來越多的建築物使用隔熱不透明牆體以減少Qwc。與此同時,窗戶的 U 值並未改善,導致Qgc 大於Qwc

    • 總結

    本研究確認,在 1990 年代的現實情況下,窗戶的熱傳導 (Qgc) 在三個因素中(Qsol > Qwc > Qgc) 相對不重要。然而,現在的條件已經改變,包括日益增高的室外溫度和使用隔熱不透明牆體,這使得Qgc 成為第二重要的因素(Qsol > Qgc > Qwc),並佔據了總 OTTV 的40% (見圖8)。 還有一些因素可能使得Qgc 更為關鍵,包括較大的窗牆比 (WWR), 低於當前 21.0 W/m² 的 OTTV、較高的室外溫度等。

    圖 8:不透明牆體與窗戶熱傳導的比例

    值得留意的是,由於OTTV方法在滿足日益增長的建築節能需求方面存在侷限,ASHRAE已於1989年廢止該計算方法。Oraee等人. (2015) 詳細討論了這些侷限性 [5]。

    • 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LEED)

    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簡稱 LEED)是全球最廣泛使用的綠色建築評估系統。如果項目希望獲得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所頒發的 LEED 認證,設計團隊需在能源效率方面遵循 ASHRAE 標準。ASHRAE 90.1(1989 年及以後版本)參照 NFRC 標準 NFRC 100《窗戶產品 U 值的測定程序》,其使用一種按面積加權的方法來計算窗戶的 U 值(Uf),公式如下(公式 3):

    Uf = (∑(Ufr×Afr)+∑(Ueg× Aeg)+∑(Ug× Ag))/(Afr+Aeg+Aeg)                                                             (3)

    Where,

    Ufr = 窗框的傳熱係數(W/(m²·K))

    Ueg = 玻璃邊緣的傳熱係數(W/(m²·K))

    Ug = 玻璃中心的傳熱係數(W/(m²·K))

    Af = 窗框的面積(m²)

    Aeg​ = 玻璃邊緣的面積(m²)

    Ag = 玻璃中心的面積(m²)

    根據《LEED 建築設計與施工 V4 – 最低能源性能》明確指出:「窗戶的 U 值應輸入整體組件的 U 值,該值需考慮窗框系統的 U 值。僅輸入玻璃中心的 U 值是不可接受的。」(見圖 9

    圖 9:LEED 建築設計與施工 V4 – 最低能源性能

    然而,經過與一些建築專業人士(包括機電工程師、外牆工程師以及 LEED 顧問)交流後,我們發現香港的大多數 LEED 項目實際上使用的是玻璃中心的 U 值,而非整體窗戶(含窗框)U 值。這可能是因為香港 OTTV(整體傳熱值)法規實際上是以玻璃中心的遮陽係數(SC)作為整體窗戶的 SC 值(見圖 10)。

    圖 10:香港 OTTV 法規第 7.5 節

    玻璃中心與整體窗戶(包括玻璃與窗框)U 值之間的差異相當大。這是因為窗框的 U 值可能是玻璃中心 U 值的 3 至 10 倍。對於充氬氣的 Low-e 中空玻璃單元(IGU),其典型玻璃中心 U 值為 1.5 W/(m²·K)。但當考慮窗框的影響後,整體窗戶的 U 值可能會介於 1.8 W/(m²·K) 至 5.6 W/(m²·K) 之間。見圖 11。

    圖 11:窗戶 U 值與窗框面積比率對U 值的影響

    準確計算窗戶的 U 值極為重要,因為當前設計階段普遍使用建築能源模擬來評估建築的能源表現。LEED 要求進行全建築能源模擬,以證明所提方案在能源效能上的實際改善,從而讓項目獲得相應的積分並最終達成不同級別的認證。如果輸入了相對偏低的(玻璃中心)U 值而獲得較高評分,可能會在調試階段失去該積分,因為實際窗戶的能源性能遠遜於玻璃中心。雖然使用良好絕熱性能的窗戶(其 U 值較接近玻璃中心)可改善此情況,但這仍是一項現存問題。

    • 結構安全

    香港屋宇署(BD)關注金屬窗框的外部與內部部分是由低導熱的熱隔材料(如PVC、聚酰胺、聚氨酯)隔開,而非一體化的框架。如果熱隔材料或其連接發生故障,則將無法固定玻璃,這可能導致玻璃脫落並墜落至建築外(見圖12)。

    圖12:熱隔材料的安全顧慮

    香港屋宇署並非首個提出此類顧慮的單位。自熱隔窗戶發明以來,關於其結構安全性已有廣泛的討論。解決方案簡單且成熟:將外部金屬框架與熱隔材料一起用螺栓固定到內部金屬框架上。2012年,上海市政府發布了《DGJ08-56-2012 建築幕牆工程技術規範》,規定了使用螺栓的相關要求(見圖13)。

    圖13:《DGJ08-56-2012 建築幕牆工程技術規範》第13條

    圖14解釋了螺栓作為故障保護措施的機制。窗戶設計應考慮到這一點。儘管熱隔材料故障的情況極為罕見,但若發生故障,幾乎無法更換,這意味著初期設計應該考慮到其他性能(如氣密性和水密性)不會因此受到影響。有經驗的外立面設計師應該能夠處理此類情況。

    圖14:熱隔材料的安全解決方案

    最後,穿透熱隔材料的螺栓會引入額外的熱橋效應。螺栓的熱橋效應應根據相關標準進行適當評估。例如,NFRC模擬手冊規定使用等溫面方法,根據是否存在熱橋效應來加權計算窗戶面積。圖15顯示了有無螺栓的熱隔窗的U值。從圖中可見,螺栓的間距和尺寸會使窗戶的U值較無螺栓的熱隔窗增加大約10%[6]。 然而,即使是有螺栓的熱隔窗在最差情況下,其表現仍優於常規的非熱隔窗。因此,從結構安全性和熱性能的角度來看,螺栓解決方案應被視為可靠的。

    圖 15:有/無螺栓的窗戶 U 值對比
    • 結論

    隔熱斷橋窗在全球範圍內已被認可三十多年,是實現建築可持續性和碳中和的最重要技術之一,但在香港尚未被採用。通過詳細分析,本論文得出結論,隔熱斷橋未被採用的阻礙如下:

    • 原有的 OTTV 規範忽略了窗戶的熱傳導(Qgc), 但隨著 OTTV 限值、室外溫度和不透明牆面的隔熱性能變化等原因,Qgc現在已成為建築外殼熱傳遞的第二大因素(佔 40%)
    • 對於 LEED 項目,窗戶的 U 值應考慮框架和玻璃的 U 值,並使用面積加權法來計算整體窗戶的U值,但目前的做法是將玻璃中心的 U 值視為窗戶的 U 值,這導致設計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 香港屋宇署擔心熱隔斷失效會導致玻璃從建築物上掉落,因此不批准使用熱隔斷窗戶。將外部金屬框架與內部金屬框架通過熱隔斷進行螺栓固定是一種簡單且成熟的解決方案,但由於上述 OTTV 和 LEED 問題,相關利益方尚未推廣此方法。

    這些問題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延遲了隔熱斷橋窗的採用,但更重要的是,這可能導致對建築能源表現的過高估計,換句話說,建築的實際能源表現不太可能達到設計要求。為了實現香港 2050 年的碳中和目標,作為最佳建築外墻技術之一,熱斷橋窗戶有助於提升建築能效並減少碳排放。因此,有必要及時解決上述三個問題,消除障礙,讓隔熱斷橋能夠根據其技術價值得到採用。

    • 局限性與未來工作

    本文未包含在香港氣候中比較有無熱斷橋窗戶的建築實際能源表現的模擬。可比模擬和實驗測試對驗證熱斷橋窗戶的實際效益至關重要,並將在下一步進行。

    參考文獻

    [1]       Wong, S., 2017,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of Thermal Broken Fenestration System in Hot Climate Counties, World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 Conference 2017 Hong Kong, Track 3: Advancing SBE Assessments, p. 868-873.

    [2]       Seppänen, O., Fisk, W.J., Lei, Q.H, 2006,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ask Performance in Office Environment,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3]       Hui, S.C., 1997, Overall thermal transfer value (OTTV): how to improve its control in Hong Kong, Proc. of the One-day Symposium on Building, Energy and Environment, vol. 16, p. 12-21.

    [4]       Lam, J.C., Hui, S.C.M. and Chan, A.L.S., 1993, Overall thermal transfer value control of building envelope design part 2-OTTV parameters, Hong Kong Engineer, 21(9), p. 40-44.

    [5]       Oraee, M. and Luther, M.B., 2015, The next step in energy rating: the international ETTV method vs. BCA Section-J Glazing Calculator, 4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rchitectural Science Association, p. 423-433.

    [6]       Zhou, Y.Z., 2023, Impact of bolt penetrating the insulation layer on the curtain-wall thermal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RM simulation, Proc. Of the 15th Building Physics Conference of China, Building Facades, p. 959-962.

    More 科技及产品
    智能辦公解決方案的需求日益增長 佳能引領智能嶄新辦公時代 推出多項商務方案及產品
    (2024年10月4日, 香港) — 佳能今天宣佈將致力提升其智能辦公解決方案於亞洲地區的知名度及影響力。根據市場調查顯示,亞太區智能辦公市場預計將於2024至2029年間持續顯著增長,預期複合年均增長率 (CAGR) [...]
    績效監測:房地產盈利與可持續發展的雙贏方案
    環顧當今房地產的景況,既要賺取利潤又要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正是業主的新角色。為了了解他們在建築環境影響方面所擔當的角色,BEE 探討了一些達致盈利和目的雙贏的措施。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業主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採取的方針 [...]
    佳能商務方案及產品展覧 「THINK BIG – The Power of Future」 以科技描繪未來商業藍圖
    (2024年8月5日,香港)未來的發展中,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將繼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當中針對數據和文字處理的大型語言模型 (LLM),預計會被廣泛應用於不同營運層面上。佳能香港一直致力為市場提供嶄新商業解決方案,並於香港JW萬豪酒店舉辦「THINK BIG – The Power of [...]
    耳機變革之路: Dyson OnTrac™ 降噪耳機閃亮登場
    (2024年7月18日,香港)Dyson 宣佈推出首款高保真、純音頻設備 —— Dyson OnTrac™ 降噪耳機。這款耳機具有先進的降噪功能,可以為用家帶來長達 55 小時的沉浸式聆聽體驗。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
    慧眼識玻璃
    Martin Kettmann先生是 MAGNA 玻璃陶瓷工廠的經理,《PRC 建設》有幸和他採訪,了解在當今致力減碳的世界之中,為何玻璃會成為理想的建築物料之選。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
    啟發潛能:HP 高性能工作站 提升 AEC 業界潛能
    在迅速發展的建築、工程及建造(AEC)行業,項目的複雜性及需求日趨繁多。要有效應付如此複雜的大型項目,AEC專才需依賴高效能及可靠性強的電腦工作站,以確保工作可以暢順無阻。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HP 明白業界視精準、效能及創意為重心,AEC [...]
    打造更健康家居:Dyson發佈最新科技產品
    (2023年5月23日,香港)Dyson今日發佈三款全新產品,結合自動化技術、先進軟件和智能技術,提供前所未有的清潔性能。建基於Dyson在過濾系統、氣流、摩打、軟件和機械人技術範疇積累數十年的專業知識,新產品同時彰顯了品牌對未來家居清潔的願景。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Dyson首席技術長John [...]
    建築信息管理 引領行業方向
    建築科技實現室ConTech pOint (CTO) 是於 2018 年成立的香港建築科技公司,致力於推廣如何運用建築信息管理 (BIM) 和其他例如通用數據環境 (CDE)、數碼工程監督 (DWSS) 、安全智慧工地系統 (SSSS) [...]
    ALUMINUM CEILINGS & CLADDINGS
    BUILD4ASIA 大獎 2022 – 創新科技類別 – 傑出健築材料 (高端)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最新落成位於灣仔的港鐵會展站,目的是進一步加强現有交通網絡。站內其中一個物料供應商為邦大有限公司,該公司專業生產不同種類的天花系統,並為車站提供及實現設計師們的創意天花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