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設計師所面對的主要挑戰,是要促進市民的健康、幸福,並創造一個真正宜居的城市。生物親和力及生物多樣性在應對這一挑戰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有大量科學證據顯示,與自然保持密切聯繫,對身心健康的多樣益處不可多得。不幸的是,活在現代城市的人與大自然日趨脫節,特別是年輕人,往往被虛擬電子社交媒體世界深深吸引,對身心健康造成損害。在城市規劃中採用生物親和力設計,讓市民 — 尤其是年輕人 — 重新與自然接軌,體驗所有相關的健康益處尤關重。
雖然政府已訂立指引,要求於新發展中推動綠色建築。而理論上,這應提供充裕機會將大自然帶入市區。然而,這潛力一直未能實現,因為「綠色建築」並不等於大自然。須知道不是所有綠色建築,都能為與香港共存的野生動物提供糧食及棲息地。此話何解呢?
原因源於在大部分的市區綠化發展地帶,明顯缺乏生物多樣性,這是由於植物種類過少的設計、過度修剪以及過度使用化學劑等庭園保養習慣,積極阻礙生物多樣性所致。
筆者最近曾到東涌北,一個佔地約1.5公頃的公園走一趟,發現整個公園裏的植物品種才不過十種,大部分灌木種植不但都是單一品種,高度亦被修剪到如出一轍。修剪方法不但將所有的花朵和果實剪掉,更敗了授粉昆蟲從植物授粉的作用,亦因此不會吸引雀鳥來到覓食當中的昆蟲或莓果。整個環境根本不會為當地居民對自然環境產生任何興趣。筆者不但認為這個公園乏味單調,更會令人沮喪。尤其是筆者知道應如何創造更引人入勝的環境。不幸的是,這種枯燥乏味情景在整個香港千篇一律的出現。可是,對野生動物及人類而言,改變卻容易不過。解決之道在於如何設計(硬件)及管理(軟件)城市景觀。
為計劃及設計所需的硬件,以推動生物多樣性,從而帶動生物親和力,就需要從戰略及詳細設計層面上,採取基本的生態設計原則。
這包括:
• 在城市區域中將水體納入其中,建立大規模的藍綠走廊,並在實際可行的範圍內與相鄰的自然景觀物理連接,從而鼓勵野生動物自由進入及穿越城市區域。
• 引入更大量的本地物種,特別種植本地樹木。
• 避免單一物種設計,大量選取不同的本地及外地品種,有利於為本地野生動物提供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 以垂直層次種植草本植物、灌木及樹冠層,為不同的昆蟲、雀鳥及小動物提供多樣的棲息地。
• 在大型種植區中心設立「訪客禁區」,讓大自然能夠自由發展而不受人為干擾。
為了管理及保養景觀軟件,促進生物親和力,並增強社區福祉,需要:
• 在學校課程中加入自然歷史的元素,更以此成為重要部分,讓學童更深入了解人類對自然及自然過程的依賴,以及對人類構成存亡之關鍵。
• 分配足夠預算保養景觀,並提升本地園藝行業的能力、提高技能水平及薪酬水平,使其成為更具吸引力的職業,同時提高工人對實踐保養的知識,以增強生物多樣性。
• 禁止在植物保養中使用非有機化學劑;這些化學劑不僅殺死野生動物,
也會逐漸危害人類。
• 為植物提供帶有二維碼的名牌,方便連接到提供資訊的網站,鼓勵大眾認識並了解身邊的植物。
• 提供設施向大眾分享詮釋大自然的知識,及本地景觀綠色導覽,向公眾介紹及教育大自然奇妙之處。
城門谷公園:生物多樣性吸引不少業餘攝影者拍攝。 太古坊(將於2024年開幕):包含225種不同的植物品種,包括30種不同樹種、有些在城市園景非常少見。
透過設計生物多樣性的景觀,並推動具生物親和力的設計,才能確保公眾能夠與自然建立必要的聯繫,從而促進身心健康,讓把香港能建設成為一個真正具有生物親和力的城市。
杜琦森,雅邦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
杜琦森是一位註冊的園境建築師,是香港園境建築師學會的院士,也是成立於1977年的香港設計顧問公司URBIS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
自1985年來,一直在香港生活及為URBIS工作。多年來,曾參與香港政府的多項重大領土及戰略規劃研究,並設計了一系列從小型私家花園到大型公共基礎設施工程的私人及公共部門項目。特別關注可持續設計的推廣以及設計公共空間以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同時是建築環保評估協會的董事、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董事、環保建築專業議會董事、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綠色建築專家會員及綠建標籤委員會增選成員。